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修订间差异

来自小萃华亭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1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簡要==
《四庫全書》將清乾隆以前出版的各種類圖書收錄編成,覆蓋範圍甚廣,哲學、歷史、文化、藝術、政治、社會、經濟、軍事、法律、醫學、天文、地理、算學、物理學、生物學、農業、占卜等等,共有約 3400 多種古籍,是一部薈萃傳統文化精華的百科性叢書。臺灣商務印書館於1986年景印發行此本。
《四庫全書》將清乾隆以前出版的各種類圖書收錄編成,覆蓋範圍甚廣,哲學、歷史、文化、藝術、政治、社會、經濟、軍事、法律、醫學、天文、地理、算學、物理學、生物學、農業、占卜等等,共有約 3400 多種古籍,是一部薈萃傳統文化精華的百科性叢書。臺灣商務印書館於1986年景印發行此本。


書種: 三千四百六十餘種 <br />
*書種: 三千四百六十餘種  
冊數: 三萬六千餘冊<br />
*冊數: 三萬六千餘冊
卷數: 七萬九千餘卷<br />
*卷數: 七萬九千餘卷
頁數: 四百七十萬頁<br />
*頁數: 四百七十萬頁
字數: 約八億字
*字數: 約八億字


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其下分為四十四類,類下又有七十屬。
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其下分為四十四類,類下又有七十屬。


類:
'''類:'''


經部: 十類<br />
*經部: 十類
史部: 十五類<br />
*史部: 十五類
子部: 十四類<br />
*子部: 十四類
集部: 五類<br />
*集部: 五類
屬 經部: 九屬<br />
史部: 二十六屬<br />
子部: 二十四屬<br />
集部: 十一屬<br />
配件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二百卷<br />
<四庫全書考證>: 一百卷<br />
<簡明目錄>: 二十卷


詳細目錄
'''屬:'''


==總目(1-6)==
*經部: 九屬
*史部: 二十六屬
*子部: 二十四屬
*集部: 十一屬
 
'''配件:'''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二百卷
*《簡明目錄》: 二十卷
*《四庫全書考證》: 一百卷
 
'''詳細目錄:'''
 
==0 總目(1-6)==
*1:經部總目
*1:經部總目
*2:史部總目
*2:史部總目
第32行: 第39行:
*5:集部總目二,全書索引
*5:集部總目二,全書索引
*6:全書簡明目錄,全書索引
*6:全書簡明目錄,全書索引
==經部(7-242)==
 
===易類===
==1 經部(7-242)==
*7:子夏易傳,周易鄭康成註,增補鄭氏周易,陸氏易解,周易註,周易註疏,周易註疏_周易略例,周易註疏_考證,周易集解
===1.1 易類===
*8:周易口訣義,周易舉正,易數鉤隱圖,易數鉤隱圖_遺論九事,周易口義,周易口義_繫辭,周易口義_捲末(說卦,序卦,雜卦),溫公易說,橫渠易說,橫渠易說_橫渠先生行狀
*7:[[子夏易傳]](7,1),[[周易鄭康成註]](7,129),[[增補鄭氏周易]](7,147),[[陸氏易解]](7,185),[[周易註]](7,201),[[周易註疏(周易略例,考證)]](7,283),[[周易集解]](7,603)
*9:東坡易傳,伊川易傳,易學辨惑,了齋易說,吳園周易解,周易新講義
*8:[[周易口訣義]](8,1),[[周易舉正]](8,105),[[易數鉤隱圖(遺論九事)]](8,125),[[周易口義(繫辭,捲末,說卦,序卦,雜卦)]](8,169),[[溫公易說]](8,565),[[橫渠易說(橫渠先生行狀)]](8,659)
*10:紫巖易傳,讀易詳說,易小傳
*9:[[東坡易傳]](9,1),[[伊川易傳]](9,155),[[易學辨惑]](9,401),[[了齋易說]](9,413),[[吳園周易解]](9,459),[[周易新講義]](9,577)
*11:漢上易傳,漢上易傳_卦圖,漢上易傳_叢說,周易窺餘,易璇璣,易變體義
*10:[[紫巖易傳]](10,1),[[讀易詳說]](10,263),[[易小傳]](10,459)
*12:周易經傳集解,易原,周易古占法,周易古占法_周易章句外編,原本周易本義,別本周易本義
*11:[[漢上易傳(卦圖,叢說)]](11,1),[[周易窺餘]](11,395),[[易璇璣]](11,597),[[易變體義]](11,627)
*13:郭氏傳家易說,周易義海撮要,南軒易說,復齋易說
*12:[[周易經傳集解]](12,1),[[易原]](12,505),[[周易古占法(周易章句外編)]](12,599),[[原本周易本義]](12,625),[[別本周易本義]](12,705)
*14:楊氏易傳,周易玩辭,趙氏易說,誠齋易傳
*13:[[郭氏傳家易說]](13,1),[[周易義海撮要]](13,275),[[南軒易說]](13,625),[[復齋易說]](13,681)
*15:大易粹言,易圖說,古周易,易傳燈,易裨傳,易裨傳_外篇
*14:[[楊氏易傳]](14,1),[[周易玩辭]](14,215),[[趙氏易說]](14,449),[[誠齋易傳]](14,513)
*16:厚齋易學,厚齋易學_先儒著述
*15:[[大易粹言]](15,1),[[易圖說]](15,753),[[古周易]](15,779),[[易傳燈]](15,809),[[易裨傳/外篇]](15,851)
*17:童溪易傳,周易總義,西谿易說,丙子學易編,易通
*16:[[厚齋易學(先儒著述)]](16,1)
*18:周易卦爻經傳訓解,易象意言,周易要義,易翼傳,文公易說
*17:[[童溪易傳]](17,1),[[周易總義]](17,379),[[西谿易說]](17,621),[[丙子學易編]](17,775),[[易通]](17,797)
*19:易學啟蒙小傳,易學啟蒙小傳_易學啟蒙古經傳,周易輯聞,周易輯聞_易雅,周易輯聞_筮宗,用易詳解,淙山讀周易
*18:[[周易卦爻經傳訓解]](18,1),[[易象意言]](18,107),[[周易要義]](18,123),[[易翼傳]](18,303),[[文公易說]](18,415)
*20:周易傳義附錄,易學啟蒙通釋,三易備遺
*19:[[易學啟蒙小傳(易學啟蒙古經傳)]](19,1),[[周易輯聞(易雅,筮宗)]](19,25),[[用易詳解]](19,349),[[淙山讀周易]](19,573)
*21:周易集說,讀易舉要,易象義,易圖通變,易圖通變_易筮通變
*20:[[周易傳義附錄]](20,1),[[易學啟蒙通釋]](20,653),[[三易備遺]](20,741)
*22:讀易私言,易附錄纂註,周易啟蒙翼傳,易纂言,易纂言外翼,易源奧義,易源奧義_周易原旨
*21:[[周易集說]](21,1),[[讀易舉要]](21,395),[[易象義]](21,473),[[易圖通變(易筮通變)]](21,789)
*23:周易程朱傳義折衷,周易衍義
*22:[[讀易私言]](22,1),[[易附錄纂註]](22,9),[[周易啟蒙翼傳]](22,199),[[易纂言]](22,399),[[易纂言外翼]](22,595),[[易源奧義(周易原旨)]](22,697)
*24:易學濫觴,大易緝說,大易緝說_續刊大易緝說始末,周易本義通釋,周易本義集成
*23:[[周易程朱傳義折衷]](23,1),[[周易衍義]](23,447)
*25:大易象數鉤深圖,學易記,周易集傳,讀易考原,易精蘊大義
*24:[[易學濫觴]](24,1),[[大易緝說(續刊大易緝說始末)]](24,17),[[周易本義通釋]](24,305),[[周易本義集成]](24,577)
*26:易學變通,周易會通,周易圖說
*25:[[大易象數鉤深圖]](25,1),[[學易記]](25,97),[[周易集傳]](25,417),[[讀易考原]](25,509),[[易精蘊大義]](25,537)
*27:周易爻變易縕,周易參義,周易文詮
*26:[[易學變通]](26,1),[[周易會通]](26,69),[[周易圖說]](26,617)
*28:周易傳義大全
*27:[[周易爻變易縕]](27,1),[[周易參義]](27,195),[[周易文詮]](27,423)
*29:易經蒙引
*28:[[周易傳義大全]](28,1)
*30:讀易餘言,啟蒙意見,易經存疑
*29:[[易經蒙引]](29,1)
*31:周易辨錄,易像鈔,周易象旨決錄,易象鉤解
*30:[[讀易餘言]](30,1),[[啟蒙意見]](30,95),[[易經存疑]](30,195)
*32:周易集註,讀易紀聞,葉八白易傳
*31:[[周易辨錄]](31,1),[[易像鈔]](31,131),[[周易象旨決錄]](31,421),[[易象鉤解]](31,651)
*33:讀易述,像象管見
*32:[[周易集註]](32,1),[[讀易紀聞]](32,429),[[葉八白易傳]](32,585)
*34:周易劄記,周易易簡說,易義古象通,周易像象述
*33:[[讀易述]](33,1),[[像象管見]](33,559)
*35:易用,易象正,兒易內儀以,兒易內儀以_兒易外儀,卦變考略
*34:[[周易劄記]](34,1),[[周易易簡說]](34,67),[[易義古象通]](34,171),[[周易像象述]](34,369)
*36:古周易訂詁,古周易訂詁_解經處答客問,周易玩辭困學記
*35:[[易用]](35,1),[[易象正]](35,101),[[兒易內儀以(兒易外儀)]]
*37:易經通註,日講易經解義
*38: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義
*39:讀易大旨,周易稗疏,周易稗疏_考異,易酌,田間易學
*40:易學象數論,周易象辭,周易象辭_周易尋門餘論,周易象辭_圖學辯惑
*41:周易筮述,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書,易小帖
*42:易俟,讀易日鈔,周易通論,周易觀彖
*43:周易淺述,周易淺述_周易淺述圖,易原就正
*44:大易通解,大易通解_讀啟蒙雜說,易經衷論,易圖明辨
*45: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一)
*46: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二)
*47:周易傳註,周易傳註_周易筮考,周易劄記,周易傳義合訂,周易玩辭集解,惠氏易說
*48:周易函書約存,周易函書約存_周易函書約註,周易函書約存_周易函書別集
*49:易箋,學易初津,易翼宗,易翼說
*50:周易孔義集說,易翼述信
*51:周易淺釋,周易洗心,豐川易說
*52:周易述,易漢學,易例,易象大意存解,大易擇言
*53:周易辨畫,周易圖書質疑,周易章句證異,乾坤鑿度,易緯稽覽圖,易緯辨終備,周易乾鑿度,易緯通卦驗,易緯乾元序制記,易緯是類謀,易緯坤靈圖
===書類===
*54:尚書註疏,尚書註疏_考證,洪範口義,書傳
*55:尚書全解
*56:禹貢指南,禹貢論,禹貢論_禹貢後論,禹貢論_禹貢山川地理圖,尚書講義,夏氏尚書詳解
*57:禹貢說斷,增修東萊書說,尚書說,五誥解,絜齋家塾書鈔
*58:書經集傳,尚書精義
*59:陳氏尚書詳解,融堂書解,洪範統一
*60:尚書要義,書集傳或問,胡氏尚書詳解,尚書表註
*61:書纂言,書集傳纂疏,讀書叢說,書傳輯錄纂註
*62:尚書通考,書蔡氏傳旁通,讀書管見,書義斷法,書義斷法_作義要訣,尚書纂傳,尚書句解
*63:書傳會選,書經大全
*64:尚書考異,尚書疑義,尚書日記,尚書砭
*1497:經部考證
*1497:經部考證
*1498:史部考證
*1498:史部考證
*1499:子部考證
*1499:子部考證
*1500:集部考證
*1500:集部考證

2024年6月1日 (六) 05:50的最新版本

簡要

《四庫全書》將清乾隆以前出版的各種類圖書收錄編成,覆蓋範圍甚廣,哲學、歷史、文化、藝術、政治、社會、經濟、軍事、法律、醫學、天文、地理、算學、物理學、生物學、農業、占卜等等,共有約 3400 多種古籍,是一部薈萃傳統文化精華的百科性叢書。臺灣商務印書館於1986年景印發行此本。

  • 書種: 三千四百六十餘種
  • 冊數: 三萬六千餘冊
  • 卷數: 七萬九千餘卷
  • 頁數: 四百七十萬頁
  • 字數: 約八億字

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其下分為四十四類,類下又有七十屬。

類:

  • 經部: 十類
  • 史部: 十五類
  • 子部: 十四類
  • 集部: 五類

屬:

  • 經部: 九屬
  • 史部: 二十六屬
  • 子部: 二十四屬
  • 集部: 十一屬

配件: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二百卷
  • 《簡明目錄》: 二十卷
  • 《四庫全書考證》: 一百卷

詳細目錄:

0 總目(1-6)

  • 1:經部總目
  • 2:史部總目
  • 3:子部總目
  • 4:集部總目一
  • 5:集部總目二,全書索引
  • 6:全書簡明目錄,全書索引

1 經部(7-242)

1.1 易類

1.2 書類

1.3 詩類

1.4 禮類

1.4.1周禮之屬

1.4.2 儀禮之屬

1.4.3 禮記之屬

1.4.4 三禮總義之屬

1.4.5 通禮之屬

1.4.6 雜禮書之屬

1.5 春秋類

1.6 孝經類

1.7 五經總義類

1.8 四書類

1.9 樂類

1.10 小學類

1.10.1 訓詁之屬

1.10.2 字書之屬

1.10.3 韻書之屬

2 史部(243-694)

2.1 正史類

2.2 編年類

2.3 紀事本末類

2.4 別史類

2.5 雜史類

2.6 詔令奏議類

2.6.1 詔令之屬

2.6.2 奏議之屬

2.7 傳記類

2.7.1 聖賢之屬

2.7.2 名人之屬

2.7.3 總錄之屬

2.7.4 雜錄之屬

2.8 史鈔類

2.9 載記類

2.10 時令類

2.11 地理類

2.11.1 宮殿簿之屬

2.11.2 總志之屬

2.11.3 都會郡縣之屬

2.11.4 河渠之屬

2.11.5 邊防之屬

2.11.6 山水之屬

2.11.7 古蹟之屬

2.11.8 雜記之屬

2.11.9 遊記之屬

2.11.10 外紀之屬

2.12 職官類

2.12.1 官制之屬

2.12.2 官箴之屬

2.13 政書類

2.13.1 通制之屬

2.13.2 儀制之屬

2.13.3 邦計之屬

2.13.4 軍政之屬

2.13.5 法令之屬

2.13.6 考工之屬

2.14 目錄類

2.14.1 經籍之屬

2.14.2 金石之屬

2.15 史評類

3 子部(695-1061)

3.1 儒家類

3.2 兵家類

3.3 法家類

3.4 農家類

3.5 醫家類

3.6 天文演算法類

3.6.1 推步之屬

3.6.2 算書之屬

3.7 術數類

3.7.1 數學之屬

3.7.2 占候之屬

3.7.3 相宅相墓之屬

3.7.4 占卜之屬

3.7.5 命書相書之屬

3.7.6 陰陽五行之屬

3.8 藝術類

3.8.1 書畫之屬

3.8.2 琴譜之屬

3.8.3 篆刻之屬

3.8.4 雜技之屬

3.9 譜錄類

3.9.1 器物之屬

3.9.2 飲饌之屬

3.9.3 草木禽魚之屬

3.10 雜家類

3.10.1 雜學之屬

3.10.2 雜考之屬

3.10.3 雜說之屬

3.10.4 雜品之屬

3.10.5 雜纂之屬

3.10.6 雜編之屬

3.11 類書類

3.12 小說家類

3.12.1 雜事之屬

3.12.2 異聞之屬

3.12.3 瑣記之屬

3.13 釋家類

3.14 道家類

4 集部(1062-1496)

4.1 楚辭類

4.2 別集類(漢至五代)

4.3 別集類(北宋建隆至靖康)

4.4 別集類(南宋建炎至德祐)

4.5 別集類(金至元)

4.6 別集類

4.7 別集類(清代)

4.8 詩文評類

4.9 詞曲類

4.9.1 詞集之屬

4.9.2 詞選之屬

4.9.3 詞話之屬

4.9.4 詞譜詞韻之屬

4.9.5 南北曲之屬

5 考證(1497-1500)

  • 1497:經部考證
  • 1498:史部考證
  • 1499:子部考證
  • 1500:集部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