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淺釋《志公禪師十二時辰頌》

出自小萃華亭

一首道偈,三家精華

南懷瑾老師在講禪七
志公長老畫相

《十二時辰頌》,由南朝梁武帝之國師志公禪師(又稱寶志禪師)所作。南懷瑾先生在《南禪七日》第14講中,說到要把兩篇文章——《志公禪師十二時辰頌》《永嘉禪師證道歌》背來,學習,比讀一千部《金剛經》還厲害!什麼佛法道理、修道都在裡面!關於這首《十二時辰頌》,南懷瑾先生也曾做過闡釋,收錄於《南懷瑾講述:禪學禪修禪行》一書中,讓我們一起學習。


南懷瑾先生淺釋《志公禪師十二時辰頌》:

現在發的講義,是南北朝梁武帝的國師──志公和尚的「十二時頌」,傳說他是十二面觀音化身,是一位孤兒出身成道的出家人。現在本院同學集體背誦,外來的居士們聽着:


「平旦寅,狂機內有道人身,

窮苦已經無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

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纖毫即是塵。

不住舊時無相貌,外求知識也非真。


日出卯,用處不鬚生善巧,

縱使神光照有無,起意便遭魔事嬈。

若施功,終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

不用安排只麼從,何曾心地生煩惱。


食時辰,無明本是釋迦身,

坐臥不知元是道,只麼茫茫受苦辛。

認聲色,覓疎親,只是他家染污人。

若擬將心求佛道,問取虛空始出塵。


禺中巳,未了之人教不至,

假使通達祖師言,莫向心頭安了義。

只守玄,沒文字,認着依前還不是。

暫時自肯不追尋,曠劫不遭魔境使。


日南午,四大身中無價寶,

陽焰空華不肯拋,作意修行轉辛苦。

不曾迷,莫求悟,任你朝陽幾回暮。

有相身中無相身,無明路上無生路。


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義,

他家文字沒親疎,不用將心求的意。

任縱橫,絕忌諱,長在人間不居世。

應用不離聲色中,歷劫何曾暫拋棄。


哺時申,學道先須不厭貧,

有相本來權積聚,無形何用要安真。

作淨潔,卻勞神,莫認愚痴作近鄰。

言下不求無處所,暫時喚作出家人。


日入酉,虛幻聲音不長久,

禪悅珍饈尚不餐,誰能更飲無明酒。

勿可拋,勿可守,蕩蕩逍遙不曾有。

縱你多聞達古今,也是痴狂外邊走。


黃昏戌,狂子施功投暗室,

假使心通無量時,歷劫何曾異今日。

擬商量,卻啾唧,轉使心頭黑如漆。

晝夜舒光照有無,痴人喚作波羅密。


人定亥,勇猛精進成懈怠,

不起纖毫修學心,無相光中常自在。

超釋迦,越祖代,心有微塵還窒礙。

放蕩長如痴兀人,他家自有通人愛。


半夜子,心住無生即生死,

生死何曾屬有無,用時便用無文字。

祖師言,外邊事,識取起時還不是。

作意搜求實沒蹤,生死魔來任相試。


雞鳴丑,一顆圓光明已久,

內外推尋覓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

不見頭,亦無手,天地壞時渠不朽。

未了之人聽一言,只遮如今誰動口。」


說了半天,大道本來平常,志公禪師這「十二時頌」,是南北朝中國文化的精華。當時達摩尚未東來。志公禪師初一露臉,便震動一時,他融會了儒釋道三家的精華,而以高明的文學境界,明明白白地將菩提大道表達出來。菩提大道在哪裡?就在這裡。


「平旦寅,狂機內有道人身」,「狂機」是引用我們傳統文化《書經》上的話,「惟聖罔念作狂」,狂即妄念,也等於佛法所稱的凡夫。那麼佛在哪裡?佛在心中。「惟狂克念作聖」,一念回機,即是佛,即是道。當然這其中還有更深一層的秘密,初步先了解到這裡;可惜我們自己認不到,抱着金飯碗去討飯,所以「窮苦已經無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


「若捉物,入迷津」,你修氣脈、守竅、練什麼功夫等等,乃至到外面找些道來信,信上帝、信菩薩,信這個、信那個,唉!那只有愈信愈迷了。「但有纖毫即是塵」,你守一個空,守一個清靜,沾了任何一點就不是道。「不住舊時無相貌」,孔子的學生曾子,經常引用《大學》上的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子也曾告訴顏回:「回也,交臂非故」。我們兩個人對面過來,面對面,彼此一照過去了,一切已經變了,沒有痕跡可尋。


所以你要守住一個心不動,守得住嗎?那個能動的,本來沒有動過。所以「不住舊時無相貌,外求知識也非真」。學問是道嗎?把所有的經典全部念得滾瓜爛熟就成了嗎?再說「平旦寅」,孟子也講到善養「平旦之氣」,就是剛剛天亮,睡醒了的那一下,一念清淨的時候,那個就是修道的起始處。你能夠永遠保持那個,等於上了路,行了。


「日出卯,用處不鬚生善巧」,天亮了,人生之道就在平常日用之間,不要玩弄聰明,老老實實,不要取巧,直心是道場。並且老實就是老實,也不要故意假裝個老實人的模樣。「縱使神光照有無,起意便遭魔事嬈」,即便讓你修煉成頭頂放光,給大家都看到了,一身神通變化,時空時有,非常奇妙,那也只是心所造作,是心的一種變相而已,並非心的本相。如果你執此變相,認為這就是道,那麼這個變相,就是魔;魔者,磨也,就是磨鍊、折磨你自己的意思。你一起心動念,便為這些境界所欺,光影門頭上自損精神,無有了期。


道就在目前,平常心就是道,有一個用功之心,我一天念一萬聲佛,拜佛一萬拜,把那個念佛珠計數般地噠噠掐撥起來,好像是要到郵局或銀行存錢一樣;你這不是貪心嗎?名為修行,實際上比誰都貪。這個世界上的東西,貪不到了,還要貪另外一個世界的東西。這樣以有所得之心,求無所得之果,心中的人我是非如何能免?萬法本來無我,心中有人就有我,有我就有你,有你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煩惱。所以自己竟日以用功之心來求道,必然「日夜被他人我拗」,捲入是非利害關係里,不能了脫。其實你只要「不用安排只麼從,何曾心地生煩惱」,人生一切本來好好的,順境逆境本就不怎樣。凡事你不用計較安排,這樣就是這樣,又有何煩惱不煩惱的呢?


「食時辰」,吃早飯的時候,「無明本是釋迦身,坐臥不知元是道」。無明的這一念,也就是成佛的這一念,人人本來行住坐臥皆在道中,只是不自知而已,所以才「只麼茫茫受苦辛」,這樣自尋罪受,茫茫受苦。「認聲色,覓疎親,祗是他家染污人」,有人打坐看到光啊、聽到聲音啊什麼的,美妙得不得了,然後又是怎樣的一道劍光出去了,成為武林高手。這些都是見鬼的話,自欺欺人。你真練成飛劍,你真有神通,甚至有些聽說本事大得很,在外面傳道,說:你不聽我的話,我指頭一比、一划,你就會死。我說:來!叫他對着我的臉,試試看,看我死不死!除非我自己要死,否則,全是胡扯。


世上有誰能替你作得了主呢?你「認聲色,覓疎親」,看到什麼光、見到什麼佛,然後升起更大的無明我執,認為這樣才是道,那樣不是道,扯出一大堆是是非非,這不就「只是他家染污人」嗎?都是依他而起,為外境所騙,自己在心上多塗一層染污。「若擬將心求佛道,問取虛空始出塵」,假使你說:我心在修道,要成佛;那你何不問虛空看看,哪一天成佛?心同虛空,本來就是佛,難道虛空還要修出另一個虛空來啊?不要求了,「自助天助」,你本來是佛,圓滿無缺,應當自尊、自重、自信,別再妄想從上帝、菩薩那裡得到好處,甚至連自尊、自重、自信本身也了不可得啊!


「禺中巳」,指日近中午,巳時這一段,即九點到十一點。「未了之人教不至」,那個不懂的,硬是不懂,腦筋不清的人,你永遠也教他不醒的,「假使通達祖師言,莫向心頭安了義」,你光會講經、會說法有什麼用呢?那是釋迦牟尼的,不是你的;他成他的佛,與你何干?你把經典都背會了,又能如何?《阿彌陀經》你們都會念,很好!但莫忘了「心淨即國土淨」的道理。如果你真領會了古德祖師們的言句,那就別在心中執持,而死於句下。那些經典論著,好比明燈,指示你認清路頭,你懂了,看清楚了,就算了啊!等於吃飯一樣,吃飽了就算了,你還端到這個飯碗幹嘛?「只守玄,沒文字」,你只要自自然然,不費吹灰之力守着本來清明自在的心境,就好了嘛!原來就是這個樣子,更無其他真正的道,沒得另外一個道理的、沒得文字言語的,若有那也只不過是個方便的形容罷了。


「認着依前還不是」,你還心中有個道理、有番境界、有個什麼功夫,那就不是道;「暫時自肯不追尋」,但你說:「我懂了,這就不要修了嗎?」要修,自肯即是修,即此現前一念,保持此心清淨,就是個好的開始,不須特意追尋,假使你能夠把握住自己,且不為任何心的變相和外在環境所欺,那麼便自然在修行中。


「曠劫不遭魔境使」,你認為有個道、有個佛,你已經着魔了。佛在《金剛經》中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一切心的作用是暫時的,乃至這個世界的存在,譬如你跟我倆是夫妻,他跟你是父子,都是暫時性的,畢竟這個關係並非屬於自己。所以大家不要笨!那樣都教不醒,七情六慾一點都捨不得,還來打坐、修道,有什麼用呢?


「日南午」,到了中午,「四大身中無價寶」,你不要看不起我們這個身體,它雖是四大假合,生下來第一天就開始老化,但是假的裡頭還是有真東西。「陽焰空華不肯拋,作意修行轉辛苦」,我們此心的種種變化,好像在演傀儡戲,玩玩耍耍便了,像空中虛幻的花朵,像太陽照下來的光影,千萬不要認真,不要執着。它本來虛妄不實,你若刻意要去修行,那你自找煩惱,白忙一場。


「不曾迷,莫求悟」,究竟你幾時迷過了?你本來不迷嘛!頭腦這不就清清楚楚的嗎?偏要求個悟,一求個悟反而就迷掉了。「任你朝陽幾回暮,有相身中無相身,無明路上無生路」,志公大師的文字實在好得很。怎麼叫「任」?這個太陽永遠在天上,你看它今天下山,明天又出來了,天黑就天黑了,而明天又亮了;明與暗就在這麼一下,迷與悟就在這麼一念,任我們現在這個有形的軀體再怎樣,你不要在這上面亂翻亂找,在這個身心當中,自自然然有個無相之法身,不生不滅,不用他求。那是本心,你認清了,心就是道,就在虛幻不實的無明輪迴之中,當下即是清淨的涅槃境界。


「日昳未」,即中午以後,一至三時這段時間。「心地何曾安了義」,了義是佛學名詞,意即徹底圓滿的道理。真正學佛,心上不要有個什麼了義、不了義的分別。「他家文字沒親疎,不用將心求的意」,釋迦牟尼佛的話,什麼祖師爺的語錄,跟你什麼相干?他成他的佛,你自己不成啊!不要以為那是佛的法語,我恭敬恭敬就算,你怎麼不恭敬自己?就算你把佛經死抱到棺材裡去,你還是沒有成道。「不用將心求的意」,「的意」,就是那個真正的意思,你何必硬在他人的一言一行中,探求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那會愈求愈遠的。


「任縱橫,絕忌諱,長在人間不居世」,(」啪」——師拍桌一聲)大家能夠用到這一句,就是大丈夫,就成了。人生原是遊戲,做個女子,嫁給人家,就要當個好太太;做了男人,討了媳婦,就要當個好丈夫;做了人家的兒女,不可不善盡兒女之道;當了和尚,又何能逃避修行與濟世之責呢?然而可別忘了「長在人間不居世」,這個世界只是玩玩而已,自由自在,能屈能伸,沒有任何莫名其妙的禁忌,毫不疑神疑鬼,雖在塵世不為世法所困。如此,道又何在?又如何修道呢?」應用不離聲色中,歷劫何曾暫拋棄」,這個靈明清淨的妙覺,他從來沒離開過你,聲色便是他的應用,無始劫來未曾暫離,不必另外再覓個什麼道了。

(未完待續)


文章出處:老古文化微信公眾號文 南懷瑾先生淺釋《志公禪師十二時辰頌》(上)首發 | 比讀一千部《金剛經》還厲害!什麼佛法道理、修道都在裡面!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MDc5MDUxMQ==&mid=2247497502&idx=2&sn=73f4720c28c4a7a7bfe9e302ef6dd0ae&chksm=96f56f9ea182e688f112fc90c76fe26a1dda2f8600b5ff46eac64c45f6ceca425e076a7e9d87&mpshare=1&scene=1&srcid=0130goDjdlajKFDjz6LiGkVW&sharer_sharetime=1612229516887&sharer_shareid=8412bb73bbba73a84ff37e7ade543567&exportkey=A5QRPKuRlEKf6vvZrcuNXKI%3D&pass_ticket=zyHSUatpY%2FxzOC8OmoxPw0yzNDHHIu9xGTruOhW8UY2zAov22A63TfacKsRXVznj&wx_header=0#rd